2月8日,北方小年。2月9日,南方小年。
导语: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,打扫房屋,表示新年新气象,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
小年是汉族的传统节日,即汉族传统的祀灶日,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。
北方是腊月二十三,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,江浙沪地区把"腊月廿四"和"除夕前一夜"都称为小年。
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,南京地区是正月十五,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,人们称为"小年",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。
那么,为什么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会差一天呢?
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,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,为了节省开支,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。以后王族、官宦随之效仿,于腊月二十三祭灶,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。
在中国民间,小年有“官三民四船五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,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,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。
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,受官气影响较重,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;相反,南方远离政治中心,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;而沿湖、海的居民,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,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。
而南京地区比较特殊,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,实行了暴政。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,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,场面赛过过年。因此在南京地区,元宵成了小年。
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,除夕就成了小年夜。
俗话说,“小年”不小,这天以后,人们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:
二十三糖瓜儿粘;二十四扫房子;二十五磨豆腐;二十六炖大肉;二十七宰公鸡;二十八把面发;二十九蒸馒头;三十晚上熬一宿,大年初一扭一扭。
北方这样过小年祭灶吃糖瓜
“腊月二十三、灶君爷爷您上天,嘴里吃了糖饧板,玉皇面前免开言,回到咱家过大年,有米有面有衣穿。”
祭灶时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,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成的糖,非常甜,也是希望灶王爷吃了以后,嘴巴甜一点,上天给玉皇大帝做报告时多言好事。
贴灶神画像
祭灶是小年最重要的活动,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,家家户户也都要“请”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。
剪窗花
所有准备工作中,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。
窗花内容有各种动、植物等掌故,如喜鹊登梅,燕穿桃柳,孔雀戏牡丹,狮子滚绣球 ,二龙戏珠,鹿鹤桐椿(六合同春),五蝠(福)捧寿,莲(连)年有鱼(馀),鸳鸯戏水蝉等,花样繁多,样子讨喜。
扫尘
小年这天要彻底打扫室内,俗称扫尘。
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,拔除不祥,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,做到窗明几净。
放鞭炮
内蒙古过小年还会放鞭炮,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,尤为重要。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闹,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的气氛。
吃饺子
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,小年夜吃饺子取意“送行饺子迎风面”。
吃火烧
在河南,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。
南方这样过小年祭灶
小年祭灶,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。
旧时,几乎每家灶间都设有“灶王爷”神位,人们称这尊神为“司命菩萨”或“灶君司命”,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。
每年“小年”这天,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的功过。灶王爷供奉于灶王龛,放置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。
掸尘
在南方,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房擦窗,清洗衣物,刷洗锅瓢,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,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。
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。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,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。
吃年糕
在南方,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。
年糕又称“年年糕”,与“年年高”谐音,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。
洗浴、剃头
大人小孩都要洗浴、理发,民间有"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"的说法。
婚嫁
民间认为,诸神在小年之后就上天了,便百无禁忌。娶媳妇、聘闺女不用择日子,称为赶乱婚。直至年底,举行结婚典礼的新人特别多。
民谚“岁晏乡村嫁娶忙,宜春帖子逗春光。灯前姊妹私相语,守岁今年是洞房"的说法。
写春联
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。民间讲究有神必贴,每门必贴,每物必贴,所以春联数量最多,内容最全。
大门上的对联,是一家的门面,特别受到重视。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,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语。
其实,人们对习俗的恪守更多的是对来年生活寄予的美好期盼。
在这个预示着新年开端的节日,万年历祝愿大家新的一年生活更加美满,工作更加顺利,脸上多点微笑,生活多点幸福!
小年到,新春始。新的一年,衷心祝愿大家:身体健康,工作顺利,万事如意!